情绪的硬件 洛丽和南非宠物店老板的故事并没有多少科学说服力,因为它们都是独立存在的奇闻逸事,两条鱼背后的行为和情感也很难解读。比如,我们怎么知道海饼干并不是出于害怕或应激而攻击困在宝塔内的小黑呢?对我来说,两条鱼随后出现的持续性的关系变化更有说服力,这表明小黑的灾难是一个重大事件,让两条鱼的关系更亲密了。 把奇闻逸事先放在一边,科学界对鱼类的情绪持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可以从鱼类大脑和身体中的“硬件组织”出发。 情绪的产生需要脑回路,这种古老的结构在演化过程中一直存在,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前面章节中的内容告诉我们,即便是没有新皮质的大脑,也能感到目瞪口呆或火冒三丈。越来越多的专家相信,情绪是伴随着意识一同产生的。有时,能做出反应比思考本身更有用。想象自己是一只原始海洋生物,突然间遇到了捕食者,如果你得先默默想着“天哪,我最好赶紧离开这儿”,那你很快就会变成别人的美味大餐。感到惊慌后立刻逃跑才能保住性命,其他的可以之后再想。 情绪与一类叫作“激素”的物质关系密切,它是由人体内腺体分泌出的化合物,能够影响人的生理和行为。硬骨鱼和哺乳动物脑部形成“激素模式”,即所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的方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这些模式在意识和情绪方面发挥的作用可能也是类似的,也就是说,这两类动物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是类似的。 催产素就能很好地证明这种相似性。它也被叫作“爱情灵药”,与建立亲密关系、性高潮、宫缩、哺乳以及坠入情网的体验有关。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鱼类体内功能相同的异亮氨酸催产素,也能调节不同社交情境下的行为。研究人员给两组成年雄性美新亮丽鲷分别注射了异亮氨酸催产素和生理盐水,注射了生理盐水的美新亮丽鲷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变化,而注射了异亮氨酸催产素的美新亮丽鲷则变得更加情绪化。当被放到模拟争夺领地的情境中时,即便面对体形更大的对手,后者也会更具攻击性。令人意外的是,地位中等的美新亮丽鲷在注射了异亮氨酸催产素之后,会对鱼群中的其他个体表现出服从行为。论文作者推测,服从反应能够使这些高度社会化、彼此协作养育后代的美新亮丽鲷凝聚成更稳定的群体。这种情感可能不是爱情,但肯定是一种温和友好的反应。 另一种研究鱼类情绪的方法是对比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大脑中相似的杏仁核区域。这是一对构成大脑原始边缘系统的杏仁状结构,哺乳动物的杏仁核会影响情绪反应、记忆以及决策力。鱼类大脑中内侧脑皮层的功能和杏仁核一样,当这一区域被切断神经连接丧失了功能或接受了电力刺激后,鱼类就会出现攻击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跟接受了类似处理的陆生动物十分相似。以金鱼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也表明,内侧脑皮层会参与针对可怕刺激的情绪应答。 鱼怎样表现出恐惧呢?受到捕食者攻击时,它们又会作何反应?事实上,鱼类感到害怕时做出的反应跟我们的预期差不多。除了呼吸更加急促并释放出警示信息素以外,它们还会表现出陆生动物感到恐惧时的典型行为,比如逃跑、僵住、让自己看上去体形更大或者改变身体的颜色等。之后它们也会停止觅食,避免进入受到攻击的区域。 如果给鱼用一些能够缓解人类焦虑的药物,它们能放松下来吗?奥沙西泮就是这样一种药物,它被广泛用于治疗人类的焦虑和失眠,且能够缓解戒酒时出现的其他症状。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约纳塔·克拉蒙德带领的研究团队,捕获了一些野生欧亚河鲈,并给它们用了奥沙西泮,在那之后,这些鲈鱼会变得更加活跃,生存率也更高。让人类放松的药物却会让鱼更加活跃,这似乎有些异常,但其实鲈鱼的反应正是其放松之后的状态,因为只有放松的鲈鱼才会更勇敢地探索周围环境。在这种状态下,使用了药物的鲈鱼会较少跟同伴聚在一起,而是花更多时间觅食,这可能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鲈鱼在没有捕食者的环境中生存率更高。 在安全的环境中,放松身心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恐惧这种情绪的存在也并非全无道理:它能够让我们远离危险、躲避危险。鱼类有社交学习的能力,仅仅通过观察同类的反应,它们就能轻易学会畏惧某种事物。比如,最初在玻璃一侧的胖头 胖头 因此,至少对胖头 |
道德的苍穹无比漫长,但终会偏向正义。 马丁 路德 金 知识是有力量的,它能够催生伦理、推动革命,只要看... [详情]
盘中餐 不管是商业捕捞还是休闲垂钓,我们吃的通常都是野生鱼类。因为人类更喜欢体形较大的捕食性鱼类的味... [详情]
垂钓 商业捕捞、水产养殖、兼捕和割鳍都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渔猎行为。那么休闲渔业对鱼类有怎样的影响... [详情]
割鳍 海洋中还有其他糟蹋生命的方式,比如割鲨鱼鳍。人们捕获鲨鱼后,会把它们的鱼鳍、尾巴割下来制成鱼翅... [详情]
附带伤害 如果说处死养殖鱼和处死野生鱼类一样残忍,至少鱼类养殖者知道自己杀掉的是什么鱼。在野外,渔民... [详情]